top of page


為甚麼倫敦地鐵那麼熱?The Tube 的百年工程秘密
倫敦地鐵(The Tube)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地下鐵路系統,1863年首條路線開通以來,已承載數百萬乘客日復一日。然而,無論春夏秋冬,乘客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—— 車廂裡總是悶熱得像桑拿房 。 這種「熱」並非現代都市的氣候災害,而是百年工程設計的遺留問題。窄小隧道、蒸汽火車的餘熱、數十年來的電氣化改造,種種因素累積,使地鐵成為倫敦人的另一種「汗水證明」。今次,就讓SEEDENJOY 和大家一起探索 十二個關於倫敦地鐵冷知識 ,看這座城市地下世界如何既便利又悶熱。 一、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 倫敦地鐵於 1863 年開通「Metropolitan Line」,使用蒸汽火車。當時工程師以開鑿淺層隧道解決街道擁擠問題,沒想到百年後,電氣化與大量乘客會讓隧道溫度居高不下。 二、蒸汽車的遺留熱 最初地鐵使用蒸汽火車,產生大量熱量。即使在 1930 年代改為電氣化,舊隧道仍像熱水瓶般「儲熱」——冬天暖和,夏天悶熱難耐。 三、狹窄隧道設計 倫敦地鐵多為維多利亞時代建造的深層隧道,直徑僅 3.6 至 4 米,遠小於現代地鐵標準,只能勉強容納列車通過。隧道越窄,空氣流
Nov 14


倫敦冷門博物館探索:比地鐵更神秘的城市角落
倫敦是一座你以為已經熟悉的城市,卻總在轉角處藏著無人注意的奇妙世界。大部分遊客都忙於擠進大英博物館或 Tate Modern,卻忽略了那些低調、古怪、甚至略帶怪誕氣息的博物館。在這裡,你可以聽見歷史的細語,也可能在一扇不起眼的木門後,驚覺自己彷彿穿越回十九世紀的倫敦。這些地方沒有遊客的喧囂,卻有滿滿的故事和細節,比任何熱門景點都更能觸動人心。今天,我們帶你走進倫敦那些冷門、奇趣、甚至有些荒誕的博物館,一探城市最隱秘的魅力。 1. Sir John Soane’s Museum:古典與怪趣並存 這座博物館原本是建築師 Sir John Soane 的私人宅邸,收藏了大量古董、畫作及奇異雕塑。走進這裡,你會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時間錯置感——彷彿身處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,但又比倫敦街頭更靜謐。館內迷宮般的房間設計讓每一步都充滿驚喜,每件展品都像在低聲訴說著自己的故事。建議預留充足時間慢慢探索,因為這裡的細節比你手機裡的相片更多。 📍 地址:13 Lincoln's Inn Fields, London WC2A 3BP 2. Leighton House
Nov 13


被稱為英國最美的「聖誕村」
圖片來源:Getty Images 康沃爾(Cornwall)是英國西南部的一個美麗的小鎮,是英國著名的度假天堂,也是英國人心中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。 雖然大部份旅遊書都推介Cornwall最佳的旅遊時間是5月到10月之間, 但小編悄悄告訴你Cornwall12月的聖誕氣氛也是超濃厚!Cornwall 的聖誕燈飾照亮了康沃爾的港口、城鎮和村莊, 一邊聆聽天使般的聲音唱著聖誕頌歌(當然你也可以參加其中),一邊品嘗熱朱古力或熱紅酒,漫步村莊,欣賞閃爍的燈光,將會是渡過聖誕最佳的方式。 坐落於英國西南角的 Cornwall 海岸,村莊 Mousehole 長久以來就是度假聖地,而到了 12 月,當地的聖誕氛圍更是濃厚非凡。與多數旅遊書建議的 5 月至 10 月旅程相比,若你選擇在聖誕或新年期間造訪,便能體驗一場別具風格的海邊冬日散步。 燈飾魔幻:Mousehole Harbour Lights 每到 12 月,Mousehole 的港口、村屋、山坡與海島都被上千盞彩燈點亮。根據最新資訊,2025 年的亮燈時間定於 **12 月 11 日(星期四)舉行
Nov 12


十二個關於英國郵區編號(Postcode)的有趣冷知識
Photo: Shutterstock 郵區編號,是英國郵政體系中最平凡卻又最關鍵的存在。從十九世紀的手寫地址,到現代郵政機械化與數碼化,這串字母與數字背後,其實藏着一段橫跨百年的歷史與無數趣聞。 一、郵政時代的開端 早在十九世紀初,英國民眾寄信時只需在信封上寫上「郵政城鎮」(post town)與「郡名」(county name),郵件大多亦能順利送達。然而,隨着1850年代郵件量急速上升,舊有的方式已難以應付日益繁重的郵政工作。 為了應對龐大的郵件流量,倫敦於1858年率先引入以方位為基礎的郵政區制度。市中心被劃分為 EC(東中區) 和 WC(西中區),外圍地區則依次命名為 N、E、SE、SW、W、NW 等。這套制度後來逐步推行至全國主要城市,並於1934年正式完成全英劃分。 以下是十二個關於英國郵區編號(Postcode)的有趣冷知識 1. 新舊並存 英國平均每月新增約三千個郵區編號,同時約有一百二十個被刪除。郵區世界亦如城市景觀,不斷重組與更新,舊的退場,新的登場。 2. 最小與最大 倫敦的 WC 區 為全英國最小的郵區範圍,面積僅一平
Nov 10


當旅途不再需要寄出——明信片的進化史
在這個一切講求即時的年代,當你在哥本哈根街頭想寄出一張假期明信片時,可能會發現一個令人錯愕的現實:郵筒不見了。自2025年底起,丹麥國家郵政公司 PostNord 宣布將拆除全國1,500個郵筒,並全面停止信件派送服務。理由很簡單——沒有人再寄信了,除了網購包裹,所有書信交流都已經轉移至雲端。 於是,有人宣告明信片的死亡:那張帶着海邊、塔樓或是貓咪圖案的紙卡,正式被社交媒體取代。 一張卡片的兩百年變奏 明信片的歷史,遠比我們想像中悠長。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,當明信片首次出現在英國時,它其實是郵政界的一項創新。當時寄一張明信片的費用只是信件的一半,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工人與學生而言,是「平民化通訊」的新時代。 倫敦郵政博物館策展人 Georgina Tomlinson 曾指出,當年的明信片沒有圖片,一面寫地址,一面寫內容;所有文字都是公開的,連女傭和郵差都能看到——這在當時被視為非常「不文雅」。 但就如同 WhatsApp 改變了我們的溝通節奏,明信片的出現亦令通訊速度大幅加快。到了十九世紀末,印有風景與人物的「圖像明信片」開始流行,甚至催生了一批明信
Nov 7
bottom of page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