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甚麼倫敦地鐵那麼熱?The Tube 的百年工程秘密seedenjoy4 minutes ago3 min read倫敦地鐵(The Tube)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地下鐵路系統,1863年首條路線開通以來,已承載數百萬乘客日復一日。然而,無論春夏秋冬,乘客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——車廂裡總是悶熱得像桑拿房。這種「熱」並非現代都市的氣候災害,而是百年工程設計的遺留問題。窄小隧道、蒸汽火車的餘熱、數十年來的電氣化改造,種種因素累積,使地鐵成為倫敦人的另一種「汗水證明」。今次,就讓SEEDENJOY 和大家一起探索 十二個關於倫敦地鐵冷知識,看這座城市地下世界如何既便利又悶熱。一、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倫敦地鐵於 1863 年開通「Metropolitan Line」,使用蒸汽火車。當時工程師以開鑿淺層隧道解決街道擁擠問題,沒想到百年後,電氣化與大量乘客會讓隧道溫度居高不下。二、蒸汽車的遺留熱最初地鐵使用蒸汽火車,產生大量熱量。即使在 1930 年代改為電氣化,舊隧道仍像熱水瓶般「儲熱」——冬天暖和,夏天悶熱難耐。三、狹窄隧道設計倫敦地鐵多為維多利亞時代建造的深層隧道,直徑僅 3.6 至 4 米,遠小於現代地鐵標準,只能勉強容納列車通過。隧道越窄,空氣流通越差,車廂裡的熱氣就像被困在水壺裡般,越積越悶。這種設計也讓後期增設通風設備變得極為棘手,更何況地面建築密集,找空間挖通風井,簡直比玩高難度解謎還困難。四、太陽「額外加熱」對於行走於地面上的列車,太陽輻射是不可忽視的熱源。列車在地面行駛時,車廂可用空調降溫,但熱量會排到外界;一旦進入深層隧道,這些熱量又被隧道吸收,形成悶熱累積。換句話說,倫敦地鐵的熱量,不只是列車本身產生的,還包括了太陽「加碼」的外部熱力。五、熱量的來源剎車熱:列車頻繁啟停,高峰期特別多。剎車摩擦產生的熱量,是地鐵隧道溫度升高的重要原因。列車運作與電力系統:引擎、電路、風阻損耗,都會轉化為熱。乘客體溫:雖然只佔少數,但在擁擠車廂中也加劇悶熱。六、地底城市的「餘熱效應」地鐵隧道位於地表以下 20 至 60 米,地底自然溫度比地面高約 10°C。這也是為何夏天即使地面清涼,地鐵仍悶熱的原因之一。七、空調不是標準配備倫敦地鐵多數車型沒有空調,部分原因是隧道空間狹小,冷氣排放困難。若強行安裝,熱氣將無處散去,反而加劇悶熱。八、升級工程的挑戰近年新型列車(如 S Stock)安裝冷氣系統,但改造舊隧道仍困難重重。隧道結構限制了風扇與冷卻系統的效率。九、TfL 的降溫方案再生剎車:類似混能車的設計,將剎車熱轉為電力,部分回饋給其他列車。空調車廂:改善車內舒適度,但熱量仍排回隧道。增強通風與風扇:例如在 St. Paul’s 車站,利用廢棄升降機井安裝風扇,使空氣降溫約 7°C。地下水降溫:利用地底水源作熱能交換,部分熱能甚至可用作社區供暖。新站設計:Crossrail 新站設有月台下方排氣口,把剎車熱十、乘客的生存智慧長年乘坐倫敦地鐵的人,總有一套「悶熱求生法則」:選擇車廂尾端靠窗、避開尖峰時段、攜帶小風扇或濕紙巾。這不只是生理應對,更是一種與城市共生的智慧。倫敦地鐵的悶熱,不只是工程設計的局限,也折射出城市歷史的沉積。從蒸汽車時代到數碼化列車,每一條隧道、每一節車廂,都承載着百年人流、熱氣與倫敦生活的節奏。對初來乍到的乘客而言,它是一場汗水的洗禮;對倫敦人而言,它則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——既悶熱,又不可或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