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






Photo: Shutterstock
郵區編號,是英國郵政體系中最平凡卻又最關鍵的存在。從十九世紀的手寫地址,到現代郵政機械化與數碼化,這串字母與數字背後,其實藏着一段橫跨百年的歷史與無數趣聞。
一、郵政時代的開端
早在十九世紀初,英國民眾寄信時只需在信封上寫上「郵政城鎮」(post town)與「郡名」(county name),郵件大多亦能順利送達。然而,隨着1850年代郵件量急速上升,舊有的方式已難以應付日益繁重的郵政工作。
為了應對龐大的郵件流量,倫敦於1858年率先引入以方位為基礎的郵政區制度。市中心被劃分為 EC(東中區) 和 WC(西中區),外圍地區則依次命名為 N、E、SE、SW、W、NW 等。這套制度後來逐步推行至全國主要城市,並於1934年正式完成全英劃分。
以下是十二個關於英國郵區編號(Postcode)的有趣冷知識
1. 新舊並存
英國平均每月新增約三千個郵區編號,同時約有一百二十個被刪除。郵區世界亦如城市景觀,不斷重組與更新,舊的退場,新的登場。
2. 最小與最大
倫敦的 WC 區 為全英國最小的郵區範圍,面積僅一平方英里;而位於高地的 IV(Inverness) 區則遼闊得多,覆蓋超過 6,243 平方英里。若以面積而論,幾乎足以讓一封信橫越山河與湖泊。
3. 龐大的郵區網絡
目前全英國共有 一百八十萬個郵區編號,覆蓋超過 三千萬個獨立地址。每一組看似隨機的字母與數字,其實是郵政系統精密運作的基礎。
4. 全國的郵區劃分
英國共劃分為 124 個郵區範圍(postcode areas),進一步分為 2,979 個地區(districts)、11,232 個區段(sectors),以及約 一百八十萬個單位(units)。這套分層結構之縝密,足以媲美任何行政區規劃。
5. 郵區的結構
英國郵區由兩部分組成:Outcode(外碼)與 Incode(內碼)。外碼指示郵件應送往哪個地區;內碼則確定最終的派遞路線。兩者配合,使郵政系統得以在龐大國土中維持準確無誤的投遞。
6. 沒有郵區的年代
在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,郵差需憑經驗以手工分信。一名資深郵差能以每分鐘約三十封信的速度,在設有四十八格的分信架前作業。這種效率與精準,堪稱早期郵政界的奇蹟。
7. 郵政分區的起點
郵區概念最初於1858年出現在倫敦,其後於1860年代擴展至其他主要城市。郵政改革家 Rowland Hill 提出此構想,旨在加快分信速度,並解決街名重複的混亂問題。
一幅十九世紀《倫敦郵政分區地圖》上,密密麻麻的紅線象徵著郵政時代的開始。
8. 第一部分信機
1935年,郵政署在布萊頓郵政局試行由荷蘭製造的 Transorma 分信機。雖然機械外觀先進,但實際運作成效不彰,最終未能廣泛採用。當年的「自動化夢想」終告暫時擱置。
9. 英國製造的 ELSIE
後來,位於倫敦西北 Dollis Hill 的郵政研究站成功研發出 ELSIE——第一部由英國本土設計的分信機。它結合了荷蘭 Transorma 的機械技術,以及戰時密碼機 Colossus 的電路設計,成為當時英國工程界的創新象徵。
10. 郵差的推理工作
若信件缺少郵區編號,或機器無法辨識,皇家郵政職員會嘗試以人工推斷目的地。他們可透過現場或實時影像系統進行辨識。若仍無法確定且無法退回寄件人,信件最終會被送往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國家退信中心。該處儲存量可達 二千萬封未能送達的信件與包裹,宛如郵政界的「失落檔案館」。
11. 特別郵區
郵區由皇家郵政的地址管理部門分配,收件人無法自行指定。然而,部分機構會獲得具象徵意義的特別郵區:
美國駐倫敦大使館:SW11 7US
英國電訊(BT)Durham 辦事處:DH98 1BT這些獨特編號,正如機構本身一樣,帶著鮮明的身份印記。
12. 虛構郵區
連虛構世界亦有其郵區。《Coronation Street》的劇中街道被設定為 M10 9KC。而聖誕老人更擁有專屬郵區:XM4 5HQ。每年聖誕節前夕,皇家郵政都會收到成千上萬封寄給他的信件,見證這個傳說從未消逝。
這些看似冰冷的代碼,其實記錄着英國社會的發展與郵政文明的演變。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手工分信,到現代的機械智能系統,郵區不單是地址的一部分,更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無形紐帶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