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


至於「大笨鐘」的名稱由來,多半與當時負責工程的首席官員本傑明·霍爾(Sir Benjamin Hall)有關。霍爾身高1.93米,體格魁梧,當時深受民眾喜愛,人稱「Big Ben」。據說,巨鐘上曾刻有「Sir Benjamin Hall MP Chief Commissioner of Works」的字樣,以表敬意,而工人及市民便以此稱鐘。也有人認為鐘名可能源於19世紀著名拳擊手本傑明·考恩(Benjamin Caunt)或一次下議院會議中的戲言,但最可信的說法仍指向霍爾。
鐘塔的建立則源於1834年的國會宮火災,原建築幾乎全毀。次年,重建設計確定時,議會決定加入鐘塔。鐘塔設計由查爾斯·巴里(Sir Charles Barry)主導,並邀請奧古斯都·普金(Augustus Pugin)協助設計鐘塔細節。普金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作品,即是這座塔的設計,他於1852年因身心狀況惡化離世,未曾預料其設計日後將成為倫敦象徵。
鐘塔建造於1843年9月28日動工,採「由內而外」施工以避免鷹架外露。時計設計則由皇室鐘匠本傑明·路易斯·維拉米(Benjamin Lewis Vuillamy)協助,歷經1846年的設計競賽及多次修改。最終,愛德華·約翰·登特(Edward John Dent)於1852年獲委任製作時計,歷經鐘塔空間不足、設計修改、成本增加及登特逝世等波折,時計於1854年完成,但正式安裝至1859年才開始運作。
巨鐘亦經歷重重挑戰:首口鑄於1856年的鐘出現裂痕,替換鐘於1857年鑄成,但仍因錘重過大再度龜裂。經天文學家愛瑞(Sir George Airy)調整錘擊位置及重量,並切出小方孔防止裂痕擴展後,至今仍為鐘塔敲響整點。
除了歷史背景,這座鐘塔還有許多趣味小知識:
鐘面由數百片玻璃組成:每個鐘面由324片乳白色蛋白石玻璃(opal glass)組成,搭配鑄鐵框架。塔上共有四個鐘面,總計1,292片玻璃。
鐘塔高度驚人:伊麗莎白塔高達96米,相當於21輛倫敦巴士疊起來的高度。
鐘塔不只一口鐘:除了大笨鐘之外,塔內還有四口較小的分鐘鐘(quarter bells),各自發出不同音符,並於每15分鐘響一次,整點則與大笨鐘合奏。
巨型時針與分針:鐘面的分針長14呎,相當於成年長頸鹿的身高;時針長約9呎,約等同鴕鳥的身長。
艾爾頓燈(Ayrton Light):位於塔頂的巨大燈泡,當議會開會時會亮起,照亮鐘面。
鐘並非搖動發聲:鐘固定在塔內,由外側錘擊發聲,而非鐘體搖晃。
歷經戰火仍堅挺:二戰期間,下議院議事廳曾被炸毀,鐘塔僅受輕微損害,大笨鐘仍持續報時。
可以攀登鐘塔:欲親身觀賞鐘面及鐘內機械,可挑戰攀爬399級樓梯,包含鐘面、鐘鐘及艾爾頓燈位置。
建成至今已有164年歷史:自1834年火災後重建,1843年動工至1859年完成。
交通便利:遊客可從威斯敏斯特碼頭搭乘泰晤士快船(Uber Boat by Thames Clippers),沿河觀賞大笨鐘與倫敦天際線,感受城市風貌。
自此,「大笨鐘」不僅為倫敦的時間象徵,也成為歷史、工程藝術及城市文化的見證,其背後故事比人們想像更加曲折,也充滿趣味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