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






說到英國食物,你腦海中是否立刻浮現炸魚薯條?對不少香港人來說,英國菜的名聲未必討好,甚至有點「食之無味」的刻板印象。不過,英倫餐桌的魅力遠不止於此——以下二十款深受當地人喜愛的傳統佳餚,也許會讓你重新認識,甚至愛上這份獨特的英國味道。
1. 忌廉茶(Cream Tea)
英式下午茶的靈魂之一,忌廉茶其實並非單指茶,而是一套包括英式鬆餅(Scone)、士多啤梨果醬與凝脂忌廉(Clotted Cream)的甜點組合,最佳配搭是一杯香濃英式紅茶。
這個習慣源於十七世紀的皇室,當時貴族在晚餐前會奉上忌廉茶款待賓客,既高雅又講究。至今仍有一場「英國內戰」般的辯論:康沃爾(Cornish)派主張先塗果醬再加忌廉,而德文郡(Devon)派則堅持先忌廉後果醬。
2. 炸魚薯條(Fish and Chips)
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英國街頭美食,炸魚(通常用鱈魚)配上厚切薯條,灑上海鹽與麥芽醋,傳統上會用紙包起來外賣,邊走邊吃。
有趣的是,炸魚薯條的文化是由來自荷蘭的猶太移民引入,最早於十九世紀在大曼徹斯特的 Oldham 開設第一間炸魚薯條店,從此成為英國高街的「國民快餐」。
3. 星期日烤肉(Roast Dinner)
「星期日」在英國幾乎等於「烤肉日」。傳統的 Sunday Roast 包括烤雞、火雞、豬肉或牛肉,配上時令蔬菜、烤薯角,當然少不了澆滿肉汁。
雖然名稱寫着「星期日」,但不少酒館全週供應。聖誕、新年等節日亦是烤肉時刻,幾乎每個英國家庭餐桌上都會出現。
4. 全英式早餐(English Breakfast)
一天的英倫活力,往往由一份豐盛的全英式早餐開始——煙肉、香腸、太陽蛋、焗豆、黑布丁(Black Pudding)、煎麵包、薯餅、蘑菇……再配一杯茶或咖啡,飽足感足以支撐你走完整個旅程。
全英式早餐又稱「Full English」或「Fry-up」,全國酒館與餐廳幾乎都有供應,想錯過也難。
5. 英式肉丸(Faggots)
別被名字嚇到,這是一道傳統的英國鄉村料理,以豬肉碎及內臟碎混合香料製成肉丸,通常配薯蓉、青豆與濃厚肉汁同吃。
由於食材用上不同部位的肉,口感與味道較重,對挑食的人來說是「要麼愛死,要麼敬而遠之」。
6. Cottage Pie
雖名為「批」,卻並非酥皮點心,而是以免治牛肉、洋蔥、紅蘿蔔等燉煮成濃厚肉餡,面層鋪上香滑薯蓉焗至金黃。
冬日裡來上一份,簡直是英國式的溫暖擁抱。類似的變奏還有用羊肉的牧羊人批(Shepherd’s Pie)及用魚類的魚批(Fish Pie)。
7. Cornish Pasty
來到康沃爾必試的小食,半月形酥皮內包入牛肉、馬鈴薯及蔬菜,焗至金黃香脆。外形與菲律賓的 Empanada 有幾分相似。
昔日是礦工的便攜午餐,現今已成為英國街頭隨手可買的經典點心。
8. Trifle
一款層次感豐富的甜品,由蛋糕卷、吉士醬、啫喱、忌廉與水果層層堆疊而成,最常見是士多啤梨口味,甜度直擊靈魂。
它的前身可追溯至十六世紀的甜品 Fool(以吉士與果蓉製成),經歷數百年演變,成為今日的 Trifle。
9. Spotted Dick
名字聽來頗令人生疑,其實是加入提子的海綿布甸,熱食時澆上香滑吉士醬最為吸引。
「Spotted」指布甸中的果乾,「Dick」則被認為是十九世紀對「Pudding」的簡稱,體現了英國人對語言與幽默的獨特品味。
10. 牛油麵包布甸(Bread and Butter Pudding)
十八世紀起源的節儉甜品,利用隔夜麵包塗牛油,加上提子乾、雞蛋與牛奶焗成。質樸卻暖心,配吉士醬更添香滑。
在英國,舊麵包不必丟掉,因為它可能化身成一碗讓你想多添一勺的經典甜品。
11. 士多啤梨伴忌廉(Strawberries and Cream)
英國夏日的經典味道,尤其是溫布頓網球賽期間,幾乎等同「指定配餐」——手握一杯 Pimms,碟上放着鮮紅多汁的士多啤梨與香滑忌廉,才算入鄉隨俗。
每年夏天,正值士多啤梨盛產,不少家庭會到農場親手採摘一籃又一籃的新鮮士多啤梨,簡單清甜,卻足以讓你一口咬下就愛上這段英國的夏日回憶。
12. Bakewell Tart
來自英格蘭德比郡 Bakewell 小鎮的百年甜品——金黃酥脆的酥皮底,鋪上杏仁粉餡與果醬,再點綴杏仁片,香氣濃郁。傳統上會伴以忌廉同吃,口感更為柔滑。
自十九世紀 1870 年代起,Bakewell Tart 一直是英國人餐桌上的經典。變奏版本包括加入櫻桃的 Cherry Bakewell 及 Gloucester Tart,各有特色。
13. Toad in the Hole
名字聽似奇異,其實沒有任何青蛙成分,而是把香腸烤進巨型約克郡布甸(Yorkshire Pudding)內,再澆上肉汁的家常料理。
十八世紀時,這道菜是平民延長肉類分量的聰明做法,原本甚至用剩餘燉肉製成。至於為何取名「蟾蜍」,至今仍是個謎。
14. Haggis
蘇格蘭的國菜,由羊的內臟(心、肝、肺)混合洋蔥、燕麥、蘿蔔、牛油及香料製成,傳統上配薯蓉一同享用。
哈吉斯最常於 1 月 25 日的「伯恩斯之夜」(Burns Night)及蘇格蘭新年(Hogmanay)登場,是當地文化與身份的象徵。
15. Balti
英國人對咖喱的愛幾乎無止境,這與大英帝國時期的香料貿易史有密切關係。隨着殖民地文化融入英國社會,咖喱逐漸成為國民最愛的外賣之一。
巴爾蒂咖喱源自伯明翰,特點是在圓底鋼鍋(Balti bowl)中直接烹煮及上桌,香料濃烈,熱氣四溢。
16. Pigs in Blankets
名字可愛,其實是將雞尾酒香腸用煙肉捲起,烤至金黃香脆。聖誕晚餐與週日烤肉的必備配角,但單獨作小吃亦極受歡迎。
肉香與油香交織,每一口都是鹹香滿足的罪惡享受。
17. 香腸薯蓉(Bangers and Mash)
英式酒館的常客,簡單卻經典——香腸配薯蓉,再澆上洋蔥肉汁。名稱中的「Bangers」據說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由於肉類短缺,香腸內混入大量麵粉與水分,烤煮時會「砰」一聲爆開。
18. 多士三重奏(Toast Medley)
英國的早餐文化離不開一片香脆多士,而配料變化多端。最經典的要數「罐頭意粉多士」(Spaghetti Hoops on Toast),以及加入芝士與伍斯特醬的 Cheese on Toast,還有國民級「焗豆多士」(Baked Beans on Toast)。
雖然意粉多士絕非義式傳統,但在英國卻是溫暖又熟悉的日常味道。
19. 牛肉燉菜(Beef Casserole)
冬日的暖心料理,將牛肉與蔬菜慢煮至入口即化,香氣四溢。傳統上會用慢燉鍋(Slow Cooker)長時間烹煮,令肉質吸滿湯汁。
這是一道「時間換味道」的家常佳餚,耐心等待的回報就是一碗熱騰騰的幸福。
20. 薯條三文治(Chip Butty)
是的,你沒看錯——將厚切薯條夾進牛油麵包中,就是英國的 Chip Butty。傳統上會用鵝油炸三次的薯條,配上大量牛油,簡單卻讓愛好者欲罷不能。
雖然有人覺得這種組合有點「澱粉過量」,但英國人樂此不疲。更另有變奏版 Crisp Butty,把薯條換成洋芋片,同樣邪惡滿分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