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










Photo: Shutterstock
在英國開車,初到者最難適應的,莫過於那條「反方向」的行車線。無論是駕駛、過馬路,還是坐的士,總有一刻會懷疑——為何全世界都靠右走,偏偏英國要反其道而行?
其實,這條看似「特立獨行」的規矩,背後並非一時興起,而是一段橫跨數百年的歷史習慣與制度傳承。從中世紀的劍與盾,到今日的紅巴與黑的士,「靠左行」早已不只是交通規則,更是英國人性格的象徵——一種對傳統的執着、對秩序的尊重,以及對自己節奏的頑固堅持。
今次,就讓SEEDENJOY和大家一同穿越時間的街道,探索12個關於英國交通的冷知識,看看這個看似普通的日常行為,如何折射出英式文明的獨特美學與邏輯。
一、靠左的傳統英國人堅持靠左行,其實可追溯至中古時代。當時的騎士多為右撇子,為方便防衛,選擇靠左迎面而行。1835年,《公路法案》(Highway Act)將這項慣例正式寫入法律,從此「靠左行」成為英倫交通的不變信條。
二、「Look Right」的生存法則外地遊客初到英國,最容易犯的錯,就是過馬路時望錯方向。英國政府深知這一點,特意在行人路邊以大白字寫上「LOOK RIGHT」,這不是多此一舉,而是一句真誠的求生提醒。
三、第一條紅綠燈竟是煤氣驅動世界上第一套交通燈於1868年出現在倫敦國會廣場外,由煤氣燈驅動,並由警察手動操作。可惜沒多久就發生爆炸意外,導致一名警員受傷——英國人由此明白到,有時進步要慢慢來。
四、圓形迴旋處的執念英國擁有全球最多的「roundabout」(迴旋處),全國超過25,000個。對英國司機而言,進入 roundabout 是一場考驗禮儀與算數的測試——既要懂得讓路,也要懂得從哪個出口離場,錯一個圈就可能變成人生的 metaphoric 迷路。
五、紅巴與黑的士的永恆象徵倫敦的雙層紅巴(Double-Decker Bus)與黑色的士(Black Cab)不只是交通工具,而是英國文化的流動畫像。紅巴象徵公共秩序,黑的士象徵英式自由——一邊嚴謹守時,一邊隨心講價。
六、的士司機的「The Knowledge」考試倫敦的士司機必須通過一項名為 The Knowledge 的考試,熟記全市超過25,000條街道與所有地標位置。考試平均需花四年準備,比不少碩士課程更嚴苛。通過者方能獲頒那頂象徵榮耀的駕駛帽。
七、英國火車站的浪漫混亂全國超過2,500個火車站,但沒有一個叫「London Central」。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地名詩——King’s Cross、Paddington、Waterloo、Victoria,每一個站名都像一個不同時代的愛情故事。
八、駕照不是一勞永逸英國駕照雖然有效期長,但每十年仍需更新相片。若不更換,罰款最高可達£1,000。英國人對身份與時間的執着,連駕照照片都必須保持「與時並進」。
九、道路標誌的極簡美學英國的道路標誌多為紅圈、藍底、白線,設計者是來自倫敦的 Margaret Calvert。她在1960年代重新設計全國路牌系統,令標誌既清晰又人性化,字體「Transport」後來更成為設計經典。
十、鐵路時間的誕生地十九世紀前,各地時間各有不同。直至1840年代,鐵路公司為統一時刻表,首次引入「格林威治標準時間」(GMT)。可以說,現代「準時」的概念,正是從英國火車站的鐘聲開始。
十一、世界最慢的交通工具:牛津的單車潮在牛津,單車多過汽車。學生、教授、甚至市長皆以單車代步,交通高峰時段猶如一場緩慢而優雅的「學術巡遊」,速度雖慢,但氣質勝人一籌。
十二、紅綠燈之外的哲學英國人過馬路從不爭先,哪怕沒車,亦會靜待綠燈。有人說這是禮貌,也有人說這是制度的內化——一種「即使沒人看見,也要守規矩」的信念,正是英式文明最微妙的體現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