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




當駕車途經「Pity Me」、在地圖上瞥見「Crackpot」,或聽聞有人居於「Chiswick」,不禁令人產生同一疑問:「這樣也可以作地名?」但事實上,這些看似胡亂拼湊的地名,全都有其歷史淵源與語源根據,其源流之古老、結構之複雜,堪比倫敦地鐵圖更難解讀。
英格蘭的地名是千年文化碰撞的產物,歷經凱爾特人、羅馬人、撒克遜人、維京人以至諾曼貴族的統治與定居,語言混雜,文化交融,結果將山、河、村莊、田地、牛群、鹿群、奶酪、修道院,甚至陷阱與坑洞(沒錯,真的是陷阱)皆化為地名。雖然今日的讀音早已被後世讀到南腔北調,但正因如此,更添趣味與魅力。
只要掌握幾個常見的地名詞綴,人人都可冒充地名學家:
-ham:意指農莊或鄉村,例如 Nottingham。
-ton:意指聚居地,例如 Brighton。
-bury / -burgh / -borough:來自古英文 burgh 或 borough,原指建於高地、有防禦工事的堡壘,後來延伸為「城鎮」。例如 Bury、Peterborough,以及蘇格蘭首府 Edinburgh。順帶一提,「borough」在現代英國行政中也常作「自治市鎮」之用,顯示這些地方自古已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,唔係隨便叫出嚟咁簡單。
-by:維京語的「村落」,係丹麥人喺英格蘭北部留下的集體回憶。Derby、Grimsby、Whitby、Scunthorpe 等等,全都係「丹麥法區」(Danelaw)範圍內的老字號村鎮。
-ley / -leigh:源於古英語 leah,意指「林地邊的草地」或「空地」,令人即時聯想到陽光普照、綠意盎然的農莊畫面。Leigh、Henley、Finchley、Hadley 都係典型例子。
-stow:意指集會場所,例如 Felixstowe——大概以前是市集地點,如今變成海濱度假勝地。
-bridge:顧名思義,橋梁所在之地,亦即昔日河道與商旅交會的交通樞紐。例如 Cambridge(Cam 河上的橋)、Stockbridge(木材之橋?)等等。有橋即有發展,命名雖樸實無華,背後卻反映出整個聚落的誕生。
舉個例子:位於 Northamptonshire 的 Isham 村莊,因鄰近 Ise 河而得名,意思即為「Ise 河邊的村落」。不須諮詢風水師,也大概猜得出來。
不妨欣賞幾個你或許未曾聽聞的奇趣地名:
1. Chiswick:來自古英文,意指「芝士農場」——難怪倫敦人對芝士拼盤情有獨鍾。
2. Crackpot, Yorkshire:原義為「牛隻經常墮入的大洞穴」——並非形容人精神狀態,而是描寫地形地貌。
3. Pity Me, Durham:據說地名源自修士逃避維京人時邊跑邊唸「主啊,憐憫我」(拉丁文 Miserere mei, Deus);亦有說只是將法文 petit mer(小池塘)誤譯為「Pity Me」。
4. Blubberhouses:並非形容肥胖小孩哭着走入屋內,而是指「泉水旁的小屋」。
5. Nunney:或指曾有修女居住的小島;又或只是名為 Nunna 的男子在此定居,結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由牛津(意指牛隻過河之處)到多佛(即「水源之地」),從 Whitby(白石之村?)以至 Tintagel(懸崖上的堡壘),英格蘭每一個角落,都隱藏着語言、宗教、地形、政權與人物命名的歷史密碼。
下次使用 Google Maps 尋路之前,或許應先翻一翻《地名解碼大全》,你將會發現,那些看似搞笑的地名,其實是歷史沉澱最深的一層語言遺跡。